川普撤回對華關稅,緩解貿易戰但不確定性仍存在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大幅下調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這標誌著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持續多時的貿易僵局出現重大轉變。根據新協議,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最高145%降至30%,而中國則把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由125%降至10%。雙方同意自2025年5月14日起,暫停大部分近期的報復性關稅,進入為期90天的「冷靜期」,以便繼續談判。

政策轉變背後的原因

這一決定是在關稅不斷升級、令中美貿易幾乎陷入停滯、全球供應鏈受阻及美國經濟瀕臨衰退邊緣的背景下作出的。川普政府曾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要求中國解決貿易逆差、知識產權盜竊及不公平市場行為等長期問題。然而,過高的關稅開始對美國國內造成壓力,導致消費品價格上升、金融市場動盪,以及零售業面臨斷貨和倒閉風險。

面對國內壓力和經濟學者對自招衰退的警告,川普選擇暫時讓步。白宮形容這次協議是「歷史性貿易勝利」,強調保留10%的基線關稅以鼓勵本土生產和保障美國工人。不過,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讓步屬於策略性調整,而非中美經濟關係的根本轉變。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未來走向如何?

贏家:

  • 美國消費者及零售業:關稅下調避免了即時價格飆升和供應短缺,尤其是在夏季及聖誕購物季來臨前。
  • 中國出口商:關稅降低後重獲美國市場,避免了最嚴重的貿易封鎖影響。
  • 金融市場:協議帶動華爾街樂觀情緒,緩解全球經濟衰退的憂慮。

輸家:

  • 美國信譽:分析認為政策突然逆轉削弱了美國的談判地位,並加劇全球投資者的不確定感。
  • 長遠經濟穩定:雖然眼前危機暫緩,但關稅水平仍遠高於貿易戰前,未來再度升級的風險依然存在。

深度分析:更廣泛的影響

即使短期緩和,中美貿易關係依然緊張。現時關稅仍處於百年來未見的高位,知識產權、技術轉讓及市場准入等核心問題尚未解決。這90天的緩衝期僅為雙方爭取喘息空間,並不代表持久解決方案。

專家指出,中方在談判中並未作出重大讓步,僅暫停報復措施,而美方則需面對如何重建與盟友及投資者的信任。

「外界以為川普轉向,其實並非如此。現時關稅仍處於百年高位,這實際上等同於大幅加稅。」–前共和黨顧問道格拉斯·霍爾茨-伊金(Douglas Holtz-Eakin)

根據穆迪分析,即使關稅下調,未來一年美國通脹率將因此上升逾一個百分點,GDP亦將減少相若幅度。經濟衰退風險雖有緩和,但仍高企,部分經濟學家估算概率接近45%。

川普最新的關稅政策屬於策略性撤退,反映出貿易戰帶來的龐大經濟及政治壓力。雖然即時的貿易危機暫時解除,但中美關係未見根本改善,全球經濟仍需在不確定性中摸索前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