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記》第二季上集《棉花的故事》

在新疆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正上演著一則與西方媒體敘事相悖的故事。

多年來,有關新疆棉花產業存在「強迫勞動」的指控甚囂塵上,頻頻佔據新聞頭條。英國廣播公司(BBC)等部分媒體宣稱,佔全球棉花供應量五分之一的中國棉花,嚴重依賴強迫勞動,這一說法在國際輿論場引發軒然大波。

這些不實指控並非空穴來風,已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惡劣影響。以H&M集團為例,2020年10月,該集團僅憑這些毫無根據的說法,便宣佈停止與新疆製造商合作,同時停止從新疆採購原材料。2024年,日本品牌優衣庫(UNIQLO)創始人柳井正在接受BBC採訪時聲稱,優衣庫不使用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

然而,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學生蔡雲詠親赴新疆,其親眼所見,卻勾勒出一幅與指控截然不同的畫面。前往新疆的漫漫旅途,讓蔡雲詠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的遼闊。當飛機穿越新疆,窗外以雪山和戈壁沙漠為主的壯麗景觀盡收眼底,而其間星羅棋佈的綠洲,更是人類在這片土地上頑強生存、不懈奮鬥的生動見證。望著窗外,她不禁陷入沉思:棉花種植,究竟是如何在這片看似嚴苛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蓬勃發展的呢?

抵達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後,蔡雲詠首先採訪了兩位本地大學生。在採訪中,兩位學生都提及了那些「毫無根據」且「令人憤慨」的謠言。他們表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從未見過所謂的「強迫勞動」,也對這些歪曲事實的說法從何而來感到困惑不已。在和他們的交流中,他們也建議雲詠前往處於指控風口浪尖的城市——阿拉爾,去實地探尋答案。

在阿拉爾,蔡雲詠結識了當地青年廉豆豆和維吾爾族棉農阿布拉江。阿布拉江感慨地說,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他們一家的生活軌跡。回想起過去放羊的日子,一年到頭只能掙幾萬元,那時村裡沒有柏油馬路,也沒有通電,生活困苦。而如今,得益於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他家的年收入如飆升至70萬到80萬元人民幣,他用「巨大」一詞來形容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被問及「強迫勞動」時,阿布拉江笑著回應道:「沒有那回事。我一年種棉花能掙七八十萬,我肯定種棉花呀!」

阿布拉江還興致勃勃地向蔡雲詠展示了現代技術在新疆棉花種植中發揮的巨大威力——采棉機。他介紹說,一台采棉機一天就能採收超過200畝的棉花,這與過去形成了鮮明而驚人的對比。過去,四五個人辛辛苦苦勞作一整天,也只能手工採收一畝地。如今,這種機械化作業不僅輕鬆高效,而且一台機器在採收棉花的同時,還能直接將棉花壓縮打包,僅需15分鐘,就能形成一個重達兩噸的「金蛋蛋」。采棉機駕駛員也自豪地表示,機器日均作業量可達300至400畝,充分彰顯了機械化在擺脫過去繁重體力勞動方面的關鍵作用。

這番自動化採收的繁忙景象,以及當地日益增長的繁榮景象,無疑是對所謂「強迫勞動」指控的有力回擊。透過生活和工作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視角,我們看到的新疆棉花故事,並非是關於壓迫的黑暗篇章,而是關於現代化與進步的壯麗史詩,反映了該地區這些年來在時代浪潮中砥礪前行、蓬勃發展的輝煌歷程。

關於 Times PR

Times PR(www.timespr.com)作為全球領先的公關機構之一,為個人與企業品牌提供全方位服務。我們專注於新聞稿發佈、新聞報導、內容創作、評論文章、專訪策劃等多元化公關服務,確保實現最大化傳播效果。Times PR 致力於通過全球範圍內(分國家)的新聞門戶資源,助力個人及企業品牌塑造與宣傳推廣。媒體相關諮詢,請訪問 www.timespr.com 或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